夏季来临,又到了吃冰淇淋的季节。近年来,号称健康低卡的产品正日渐占领食品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。从无糖饮料、零卡果冻到低卡代餐,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卡、低脂,甚至零糖、零热量、零脂肪的食品。 昨日,极目新闻记者走访市场发现,这个夏天,不少冰淇淋品牌也推出了低糖低卡产品,价格比同品牌普通产品要贵不少,但仍有不少爱美女性愿意为此买单。业内人士提醒,消费者食用还是应该注意适量,不要因为低糖低卡就过量摄入。 冰淇淋品牌推低卡产品 集高糖、脂肪、奶油于一身的冰淇淋可以说是冷饮界的“甜蜜陷阱”。为了身材管理和身体健康,消费者们常常要压抑自己的口腹之欲,只能偶尔奖励自己一支。 为了让消费者吃冰淇淋时不再那么有负罪感,国内不少食品企业推出了低卡冰淇淋。昨日,记者在盒马鲜生一家门店看到,在售的十几款冰淇淋中,就有三四款低卡冰淇淋。 八喜低卡冰淇淋宣称使用的是脱脂奶和椰浆,同时将蔗糖换成了赤藓糖醇,因此每一杯冰淇淋热量只有89大卡。 和路雪轻优系列冰淇淋包装最醒目的就是其84大卡的热量数字,字号甚至大过了品牌名称。该产品虽然添加了赤藓糖醇,但配料表上也有部分蔗糖。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,低卡冰淇淋的售价比同品牌普通商品贵不少,但仍有不少消费者驻足挑选购买。以八喜冰淇淋为例,4盒低卡冰淇淋售价39元,每盒约10元;6盒普通冰淇淋售价29.9元,一盒约为5元。低卡产品价格高出普通产品的一倍。 除了线下商超外,低卡冰淇淋在线上平台亦销量不俗。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“低卡冰淇淋”,共出现2199件相关商品。销量高的月成交量破千,销量低的也有一两百单。 不少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低卡冰淇淋售价偏高,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吗? 有调查显示,高达44%的25至34岁人士愿意为低热量的冰淇淋支付更多费用。相比之下,55岁以上人群中,只有23%的人愿意溢价。 记者在超市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,也与这项调查结果大同小异。年轻消费者或女性消费者更容易为低卡零食买单,价高的低卡零食很难吸引到中老年消费群体。 “低卡冰淇淋口感微甜,不会很腻。肯定没有添加了大量蔗糖和奶油的普通冰淇淋好吃。”正在超市选购的市民冯女士说,之前尝鲜购买过低卡冰淇淋,减脂期间解解馋还是挺合适的。 为何要选购低卡冰淇淋?大学生小徐说,低卡冰淇淋吃起来没太大负罪感,但是价格偏高,作为学生党只能偶尔购买,作为日常零食有点吃不消。 “如果我真下定决心减肥,连低卡冰淇淋都不会吃。”市民程先生说,低卡冰淇淋热量再低,也属于甜品,吃多了照样会胖。减脂期间,管住嘴才是最重要的。 减糖已被提上国家议程 数据显示,去年双十一,行业品类销售额TOP10中,食品饮料行业位列第八。双十一当天,饮料销售额前三的制造商为元气森林、可口可乐和巴黎水。其中,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零糖饮料,在健康消费趋势下热度飙升。 过去,“糖”是很多食品饮料中提升口感打开市场的重要元素。而如今,无糖、减糖却成了重要卖点。越来越多的产品使用例如安赛蜜、赤藓糖醇、甜菊糖等代糖来提供甜味。 这样的改变,是商家对消费者需求的回应。消费者身材管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,催生了越来越多的“养生养颜”年轻人,健康饮食已成为当代消费者的养生养颜大法。 无糖和减糖的风潮不仅仅在饮料品类中蔓延升温,同时也席卷了乳制品、零食、烘焙、酒等各个食品工业的细分品类中。低卡冰淇淋、无糖饮料、低卡代餐风靡的背后,是减糖食品的广阔市场空间。 根据淘宝天猫数据,2020年,减糖概念的相关产品销量走势比2019年上涨了56%。虽然抗糖产品是否有效、抗糖能否抗衰老还有待专业验证,“减糖”却已被正式提上了国家议程。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)》指出,政府将限制高糖食品的生产销售,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。 消费者需求倒逼低卡零食诞生 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成为主流,他们的消费习惯成为商家关注的重点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,低糖低卡是消费端的刚需,也是食品行业的刚需。产业端在不断的匹配和满足年轻人的核心诉求,这也是消费端倒逼产业端创新、迭代、转型的表现。 低糖低卡食品的整体工艺、食材原料等,都比传统食品要贵一些,所以低卡食品的售价也会比普通食品售价要高。此外,以低糖低卡为卖点的产品,也是品牌的一个差异化优势。所以它的品牌附加值就会高一些,因此售价更高。 朱丹蓬提醒,购买低卡冰淇淋的消费者以减肥人群偏多。但是,冰淇淋的低热量,只是跟普通冰淇淋相比。跟蔬菜等低热量食物相比,热量并不算低,如果食用过量也会发胖,那么就违背了购买低卡冰淇淋的初衷。 朱丹蓬还提醒,在选购此类产品时,最好仔细查看配方表,了解产品的具体成分。另外,代糖是否真的健康,目前似乎没有定论,部分甜味剂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。因此,市民还是应该适量食用,不要因为无糖低卡就过量摄入。